湖北专升本教育信息网

首页 >备考辅导>在线答疑

最佳答案

当前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还缺乏从主体地位确立、载体建设、制度建设、价值目标建立等多维度进行全面、系统、协调式观照。

1.研究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关键是两大主体间平等互惠关系的存在。然而,受我国传统师徒式教学模式影响,导师始终处于主导与支配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研究生则处于从属与客体地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较少有导师与研究生进行平等协商,并根据研究生个体的学术素质、发展潜力、兴趣爱好来科学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导师往往把研究生当作科研雇佣者,重使用轻培养,既影响了二者的学术交流、情感共鸣,也影响了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

2.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当前,有的导师课程教学不注重内容的前沿性,也缺少课堂上的学术批评、学术探究与学术训练等互动环节,使研究生感受不到平等互惠、共创共享的课堂效果,体会不到课程学习的活力与创新性;课程体系没有围绕研究生学术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设计,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缺乏协同整合,使研究生无法建构起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无法亲历科研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有的导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让研究生参与过多的科研项目,甚至以科学研究取代课堂教学,结果是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精深的专业知识作支撑,既不利于教学相长、合作科研与学术传承,也很难让研究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对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使师生的教学、学术与情感得不到和谐统一。

或者关注在职研究生教育网微博,与博主进行实时互动,了解在职研究生的实时信息。

3.学术、品德与职业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没有实现有机统一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内在动力在于实现师生双方学术、道德与职业的共同提高。当前,由于受功利主义评价标准的影响,有的导师自己重学术轻品德,只忙于自己跑项目、做科研、发论文,却忽略自身的思想道德、学术品格与科学精神,满足不了研究生对其学术态度、学术品格、理性精神的要求,也就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有的导师注重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和品格塑造,却忽略了对研究生提供有效的人生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使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处理不好学习、科研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有的研究生重就业而轻学术与品德,其读研动机是为混文凭而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他们的科研能力、学术态度、精力投入等无法满足导师的要求,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

4.导师制度与研究培养制度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还需要有科学的导师制度与研究生培养制度来作支撑和保障。由于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对研究生培养制度还缺乏系统规划与科学设计,严重制约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如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职责、权益与义务没有得到明确与统一;没有形成双向互选机制,师生关系确定前彼此了解不充分,而关系一旦确定就固定下来,无法改变;没有建立平等沟通交流机制,在一些重要的培养环节,研究生角色缺失;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导师与研究生选拔、评价、激励、约束与权益保障机制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师生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导师资助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分配与署名随意为之,给予的科研津贴与学生实际付出不相匹配等,这都容易造成师生双方交往过程中思想行为的错位和异位,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埋下了隐患。

或者关注在职研究生教育网微信,账号是cnzzyedu,通过微信进行报名,目前微信报名正在促销,促销详情请点击微信报名大促销